欢迎访问深圳维萨金服

银行理财迎来大变局!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量:

       近日,一则关于银行的消息引起市场极大关注,中,农,工,建,邮储,交通,国有六大银行被召集开会,监管对六大行提出两点要求:其一,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2021年末),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
        其二,除严格按照现行监管规定使用摊余成本计量外,理财产品(除现金管理产品)自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增的直接和间接投资的资产,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暂不允许对除未上市企业股权外的资产采用成本法估值。已适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存量资产,应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整改。
何为成本法/市值法?

        摊余成本法——是将投资标的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考虑其买入时溢价或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摊销,每日计提收益。这一估值方式使产品收益率在一般情况下都呈现正收益,采取这一估值方法,客户在资产持有期到期后顺利对付,收到的本息与估值相等。

        市值法——在每个交易日从市场或者从第三方取得一个估值价格,并将每日估值价格的变动计入当日损益。采用这一方法,产品净值每天的波动就明显了,正负都有可能,投资者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产品的净值风险。
        摊余成本法有隐藏损益的风险,此方法旨在维持一个收益率稳定的假象使产品净值看起来更安全,但因其不能及时反映市场波动对产品净值的影响,所以风险情况无法反映到产品净值变化中,这就会是会给投资者带来一种产品很稳定的假象,这有悖于资管新规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也不利于银行彻底打破刚性兑付。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


        其实在大家的固有观念中,在银行买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就是最终大家能够拿到手里的利息收益,投资者也都习惯了稳赚不赔。但如果收益率出现了较大偏差,或者低于预期,相信很多投资者是不会接受的。那作为银行为了竞争和经营,也是非常不愿意有不好的事情爆出来影响形象,所以这时候大部分银行会尽可能的满足投资者的预期进行刚兑。

        那为了满足投资者预期,就得保证投资者购买的理财产品收益能拿到手,银行能做的事情,就是在理财资金池里做收益调配,比如某款理财产品本身收益低于预期收益,则从资金池中调入部分资金补充,某些理财收益高于预期,则将多余部分收益放入资金池中。

这种做法大有“拆东墙补西墙”的意思,人为操作带来的风险太大,且这部分风险完全由投资者转嫁到了银行身上。随着银行理财规模的加大,这一操作方式的弊端只会越来越明显(利率风险、违约风险等等),危害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不出事还好,一旦出事则是是无法挽回的大事。

        监管必定也考虑到到了这一方面,银行作为我国金融系统最坚实基础,肯定是不能出问题的,所以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资管新规出来之后,银行也在慢慢改变,让大家学会承担原本应该承担的风险。


会有哪些影响?


        彻底转向市值法估值后,定开式理财产品除了可以期限严格匹配投资非标外基本与公募债券型基金类似。预计,未来半年内,新发产品净值波动将明显加大,风险提高,大部分银行理财投资者也都是厌恶风险的对客户来讲未必愿意接受。

        同时,为了降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很可能主动下调高波动性资产的配置比例,从而影响到产品的收益率,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结语: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后的最后一年,截至目前也只剩下四个月时间,随着资管新规落地,理财产品净值化、打破刚兑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长久以来的“刚性兑付”,让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回归资产管理业务本源。同时,对于投资者而言,闭着眼睛买理财时代算是彻底结束了,未来购买理财产品非常考验投资者的投研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声明:
以上仅供信息展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公众号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如有),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版权声明(如有),但本公众号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转载本公众号文章请注明来源,谢谢配合,如本公众号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与网站运营沟通(留言即可)。




壹周热销产品

查看更多热销产品>>

×

精选产品,咨询热线

(火爆预约中,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专业理财经理将尽快联系您)

认证 ×
*
*
*

获取验证码

根据《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您需认证后才能访问。